<body>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(object, attribute, val) { if(window.addEventListener) { window.addEventListener('load', function(){ object[attribute] = val; }, false); } else { window.attachEvent('onload', function(){ object[attribute] = val; }); } } </script> <div id="navbar-iframe-container"></div> 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 src="https://apis.google.com/js/platform.js"></script> 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> gapi.load("gapi.iframes:gapi.iframes.style.bubble", function() { if (gapi.iframes && gapi.iframes.getContext) { gapi.iframes.getContext().openChild({ url: 'https://www.blogger.com/navbar.g?targetBlogID\x3d13779748\x26blogName\x3dIt\x27s+not,+valid.\x26publishMode\x3dPUBLISH_MODE_BLOGSPOT\x26navbarType\x3dBLUE\x26layoutType\x3dCLASSIC\x26searchRoot\x3dhttps://itsnotvalid.blogspot.com/search\x26blogLocale\x3dzh_HK\x26v\x3d2\x26homepageUrl\x3dhttp://itsnotvalid.blogspot.com/\x26vt\x3d4275070696291962582', where: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"navbar-iframe-container"), id: "navbar-iframe" }); } }); </script>

It's not, valid.

The blog of a guy that lives in the planet earth. 一個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寫的記錄。

Aboriginal day

Today, 21st of June, is the Aboriginal Day. This is a day celebrating Canada's people's freedom. I learn a lot today.
Here at the land of First Nation, I realize that that is a totally different place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(likely, haha every places are different). The people are just hoping their home in "shape". Thinking about that, I remembered an article (written in Chinese) that my dad sent to me last week.
沙灣徑25號:野象日期:2005年06月17日


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和新加坡,表面上都是繁榮昌盛的城市,但是在看起來勇往直前的衝勁深處,其實又隱藏著一種文化的焦灼。在英國殖民文化所紮下的地基上,眺 望中國文化投擲下的巨大輪廓,思索自己手中想建的大樓,究竟該長什麼樣。傳統和現代怎麼界定又如何銜接、英語和華語孰輕孰重、北京話和閩粵方言能否共存, 文化的歸屬,究竟那最深的軸,在哪裡?這一種存在的焦灼,自覺或不自覺,就在各個領域裡流露出來:教育政策、都市規劃和保存、文化政策和藝術教育的辯論等 等。
這種焦灼,和這兩個城市的繁榮昌盛,其實是同一條絲綢花被的面和裡吧?殖民主義帶來了現代化的經濟體制,同時也拆解了原來的傳統紋理,留下了文化的頓然失 所。十九世紀殖民主義或深或淺的足跡,至今清晰可尋。寫出「東方主義」對殖民主義深刻批判的薩依德,很小就體會了文化失所的意含。失去了巴勒斯坦這個家, 流離到開羅,小薩依德進入開羅的英國學校。這個學校使他「頭一遭體驗到英國人以一個殖民地事業為形式的有組織體系。其中的氣候是全體不帶疑問的唯唯諾諾, 教員與學生都一副可恨的奴相…我和校外的英國孩子並無接觸,隔著一條無形界線,他們藏在我不能進入的另一個世界裡。我深深覺得他們的姓名才是『正』名,他 們的衣著、口音及交遊也和我完全不同…他們是有家的,
而最深意義的『家』,是我一直無緣的東西。」在英語學校裡,講阿拉伯語是要被歧視、受處罰的。但是他很快發現,用一個語言去解釋另一個語言的世界,是一件 極端複雜、困難的事。被迫擁抱一個你無法真正進入的語言,被迫「擱淺」一個你自己身心相屬的語言,結果是一種精神的流離失所,薩依德說,就是變成「永遠的 流浪人,永遠離鄉背井,一直與環境衝突,對於過去難以釋懷,對於現在和未來滿懷愁苦。」

薩依德體驗到殖民的文化割裂,是在一九四一年,他上小學。循著足跡再往前行,可以看見一九二八年的聶魯達。一九七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,在一九二 八年,是智利派駐錫蘭的年輕外交官。他在趕赴宴會的路上,聽見歌聲,從一間黑幽幽的屋子裡傳出。他就叫停了正在奔跑人力車,駐足傾聽。「在黑暗中如泣如訴 地顫動,這聲音高到難以置信的高度,便戛然而止,隨即降到像陰影那樣黑暗,融會到雞蛋花香氣中去。」他到了宴會,英國人穿著高雅的禮服,對聶魯達遲到的原 因覺得難解:「音樂?本地人也有音樂?」
聶魯達深深震動:「英國殖民者與廣闊的亞洲世界之間這種可怕的距離,是永無止境的;他還始終表明一種非人道的孤立,表明一種對本地人的價值和生活的完全無知。」
然後聶魯達很仔細地描寫他所目睹的一場大規模獵象行動:農民用火把將大約五百頭野象群逼到森林的一個角落,然後誘進一個大圍場。當大象發現上當時,牠們已 經沒有退路。這時,大象退到圍場中央,把母象和幼象圍在中心,有組織地抵抗敵人。「牠們發出馬嘶或刺耳的號聲似的令人痛苦的叫聲,絕望中把最柔弱的樹木連 根拔起。」
這時,農民首先讓早被馴服的大象進入圍場,攻擊野象,以便讓獵人趁機把野象的後腿用粗繩拴到樹幹上。野象,就這樣一頭一頭被制伏。但是,制伏之後還要馴 服:被俘的大象好幾天不肯進食。但是獵人瞭解牠們的弱點,讓牠們餓一段時間,然後把牠們愛吃的植物的芽和嫩枝送來,牠們在沒有被俘時曾經在大森林裡長途跋 涉去尋找這種食物。大象終於決定吃東西了。大象就這樣被馴服了,而且開始學幹繁重的工作。
我想,聶魯達絕不僅只在談大象。而獵人,也不僅只是英國人。被馴服者對待自己的同類,往往是同副殖民者的臉,或者更嚴峻。精神一旦失所,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智慧到叢林裡再度找回「家」之所在。
龍應台
(I would include a translated summery here later.)
« Home | Next »
| Next »
| Next »
| Next »

» 發佈留言